浮生杂记

给语言学校的若干建议

Written by 西塞山人

学择新西兰(Choose NewZeaLand)Day280-281

Day280-281(2018年10月28日-10月29日,周日、周一)

  我计划于下个月9日结课。
  经过在KingSton语言学校10个月的学习,我的英语水平较入学前有很大提高。
  我相信我的语法、阅读、写作,完全可以达到“B1”【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CEFR)】。但是我的听说能力,恐怕给个“B1–”也是高估——抑或我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CEFR B1中级英语水平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就熟悉的话题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在工作场合中,这个级别的同学可以围绕自己的专长领域进行简单的阅读并起草邮件。然而,B1级别的人还无法完全胜任全英文的工作环境。
  根据CEFR官方指南,一个B1中级英文级别学生的can-do statement包括:

  • 对工作、学校和休闲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话题或事件,可以理解其清晰而标准的表述。
  • 在英语国家旅行可以应对大部分场景下所发生的事情。
  • 可以对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表达。
  • 可以描述经历、事件、梦境、诉求和期望等,并对观点和计划给出理由与解释。
         
      是我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我认为80%是当前学校教学理念的问题,或者说学校没有重视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而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英语,非常渴望大幅度提升听说能力(即便是那些混签证的)。若仅仅是应付英语考试,我在擅长应试教育的本国上学就可以了,何必要花大价钱在国外读语言呢?
      我不清楚NZQA是如何评估一所学校的,或者说学校必须像现在这样教才能获得NZQA的认可,或者老板觉得改进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以下的话(给校方的建议)就当我白说。

改变学生的分班标准

  现在学生分班,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其实意义不大,同一等级的班,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很大,实则不在同一等级,那还不如按学习目的来分班。
  语言学校的学生各有各的目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新西兰有继续学习深造的计划,另一类就是纯粹学语言,混签证的也可以视为后一类,这些人在这里生活,或多或少用到英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另说,再说学生不认真也不关学校的事。
  学校可将第一类学生划为A班,第二类学生划为B班。
  上午两组学生可以合在一个班一起上语法课,下午再拆分为AB两个班。A班侧重于应试方向的训练,B班侧重于练习“生活场景”的听说。这样两类学生各取所需,学霸们不会感觉上课的效率很低。

复制优良的教学方法

  在我看来,KingSton语言学校作为一个有点历史的语言学校,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积累和沉淀,任老师随性而为,实在令人遗憾。结果是教学方法因人而异,课堂教学质量同样因人而异。
  我知道有些教学方法与老师的个性有关,不能复制,比如说PETER的手舞足蹈,换了我肯定做不到。而有些教学方法则完全可以复制,作为一种套路固化下来,让每个老师不折不扣地执行。
  一旦形成套路,即使让资质平庸的老师来授课,只要他按照套路走下来,我相信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有个基本保障。
  在此,我列举几个我认为是优良的教学方法:
  

  1. 有新学生时,请全班学生作自我介绍——来自于Ewen老师。他会在黑板上写上自我介绍句子结构的提示。大家在开口练习的同时,消除了同学之间的陌生感。
  2. 若班级里有非中国学生,应安排其与中国学生同桌——来自于Peter老师。原因很简单,倒逼中国人说英语。
  3. 让学生朗读课文——来自于Peter老师。现在胖妹子也学会这招了。老师必须当堂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这种即时反馈对所有学生都有帮助。我不认为对发音存在问题的学生来说有什么丢脸的,发音不准,本来就是我们来学习的原因之一。
  4. 每日回家作业——来自于Peter老师。我很喜欢他的这个合情合理的做法:我发给你回家作业,你做了,我就给你批改,然后发还给你的同时,给你新的回家作业;若你不做回家作业,我自然不会给你新的回家作业,除非你主动问我要。
  5. 每日小作文——来自代课的Christrian老师。他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可惜他音乐才是他的主业,教学只是他的副业。他曾建议我们每天写篇小作文。不过,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学习英语有输入(听讲)还得要有输出(表达),没有输出,学不好英语。再则我心存得不到老师批改反馈的顾虑,Christrian毕竟是代课老师,他说不来就不来了。这种非母语写作,好比咱们小学时写作文,假如没有老师批改,一是水平不可能提高,二是很难坚持。
  6. 视频教学——来自于胖妹子(Vernesa?)老师。虽然她选的视频不合我的口味,但是这个思路值得赞赏。网上有很多优质的为英语学习者定制的短视频英语教学资源,每天精选播放一个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短视频(15分钟内),一方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相当于多了一个老师。
  7. 在线竞答(KAHOOT)——来自于胖妹子老师。从课堂反馈来看,没有奖品的KAHOOT受欢迎程度要高于有奖品BINGO,因为KAHOOT能实时显示排名,更多激发人的虚荣心。但应该将竞答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不要变为整堂课都在玩。对于竞答内容,老师也应提前审阅,确保与当天教学内容相关,难度适中。

鼓励学生扩大词汇量

  如同我们中国人不会跟老外说应该掌握多少汉字才能进行日常对话,新西兰老师也不会说应该掌握多少词汇量才能进行日常对话。
  事实上,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量是一座绕不过的、必须翻越的山。不说,并不等于这座山不存在。作为传授第二语言的学校,则必须明确告诉学生核心词汇量很重要,特别是“主动词汇”量,即自己能够在说话和写作中主动运用的词汇。增加核心词汇量没有捷径可走,仅靠上课这点时间,无法积累足够的核心词汇量,只能通过死记硬背。
  幸亏,从实用性角度而言,我们不需要几万个单词,只需要“朗文/牛津常用3000”词,就足以应付日常口语表达和交流。
  而掌握“COCA(美国当代语料库)高频7000”词,即可以看懂日常英语90%的内容。
  不管是3000词还是7000词,除了每天死记硬背加复习,没有其他捷径可走。通过阅读英语书籍积累词汇量不可行的原因是,中国学生的日常阅读量尚不足以积累词汇量,还不如背单词来得直接高效。
  学生的词汇量低于7000时,英英释义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外教老师上课不要浪费大量时间解释单词本身的释义,应该允许学生查字典。此时还须提醒学生,手机里有一本专为英语学习者打造的离线字典很重要。推荐《朗文高阶英汉双解》或《牛津高阶英汉双解》。
  外教老师应该重点解释单词(或同义词)的适用场景,这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容易产生困惑的地方。
  建议学校在入学测试环节增加一个词汇量测试 http://testyourvocab.com/
  主要让学生对自己词汇量有个底,明白与现实的差距,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词汇量目标,有目标才可能有动力:
  A班 COCA(美国当代语料库)高频5000-7000
  B班 朗文/牛津常用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