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62-263(2018年10月10日-10月11日,周三、周四)
我的新同桌,其实也不新了,同桌了有两周,课间有一搭没一搭的聊,我大概了解到她的情况。
她来新西兰已经有两年,她说曾在梅西(大学)上过学,现在要换大学。进咱们这个语言学校,是为了拿新西兰国家英语证书,可是没能通过入学考试。
我可以猜到,这又是一个留学失败的案例。我问她为什么不考虑回国,念一个中外合作的班(3年国内,1年英国),一样拿国家认可的文凭。她说她妈妈肯定不会答应的,让孩子出国留学获取大学文凭是她妈妈的心愿。(光宗耀祖?)
她提到一个细节,小学四年级曾去新加坡,当地学校同意录取,但要求留一级,她妈妈不答应,于是只好放弃在新加坡上学的机会。
我推测她妈妈是个好面子的人。坦率地说,面子,谁不爱?我也不想锦衣夜行,我也想在亲朋好友前得瑟一下:我儿子在世界前200的大学就读。可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学霸,那是别人家的孩子;所谓一帆风顺,那也是属于别人家的孩子。
脱离实际的横向比较毫无意义。无论如何,孩子要过的是他的一生,不是别人家孩子的一生。最最不应该是,让孩子为了圆父母未实现的留学梦而留学。
几个月前的一个同学(小朋友),他有能力并且想报考国内的美院,而他当过兵的爸爸非认定上美院没前途,逼着孩子到新西兰来留学,要求学商科(子承父业?),不让学设计。他平时要生活费倒是很容易,随时打电话给他爸爸工厂的会计就行。
我听后一声叹息。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专业方向),是好事。说实在的,现在有目标的孩子真不多。家长说不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地否定孩子的目标,无疑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将来孩子过得不如意,他只会怨父母。更有可能发生的事是,逼孩子学不喜欢的专业,孩子学不进、学不好。
做父母的总有个错觉,认为留学就是拿钱砸。钱能解决的问题,永远不是问题。问题是,留学所需要的与其年龄相匹配的健全人格,恰恰是“被圈养”长大的中国孩子严重欠缺的,这也是从小不缺钱的副作用。
刚看到一则新闻推送:
10月2日,在纽约曼哈顿地铁站内,一个年轻的身影在站台纵身一跃与迎面而来的地铁相撞,这位来自中国,今年只有18岁的纽约大学一年级新生的生命戛然而止。
在耶鲁大学在关于抑郁症的调查中,中国留学生的抑郁症倾向已经高达45%,而美国本土学生仅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