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杂记

“最好的教育”一定不在中国

Written by 西塞山人

学择新西兰(Choose NewZeaLand)Day244-245

Day244-245(2018年9月22日-9月23日,周六、周日)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我花上百万移民国外,本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结果还不如国内》。文章内容不在此赘述,点击这里阅读此文。
  一看标题,大家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当事人,都没有弄明白三个基础问题: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将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
  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能够将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同时又令其具备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在此摘录另一位家长在新加坡一所私校的亲身体验:
  先讲人格培养。开学不久,澳大利亚籍的老师Christina就和我恳谈了一次,提到Arthur有着中国孩子特有的小皇帝性格,惟我独尊,具体表现是:经常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说话,缺乏饭桌礼仪,不时欺负同学。
  我问老师Arthur的成绩如何,毕竟那是每个中国老师第一句话就会告诉我的。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
  “Arthur的数学和英语都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教养。教养,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我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真正的绅士,这比成绩优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看着我略微迷茫的眼神,老师补充说:
  “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绩,成绩好就成功,成绩不好难道生活就毁灭了吗?做人却不同,无论成绩好不好,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总是能生活得更好。作为老师,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懂教养、爱学习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学习机器。”

  “教育”本身,东西方各有所长,但是“最好的教育”一定不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