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杂记

滴滴顺风车就是滴滴拼黑车

Written by 西塞山人

学择新西兰(Choose NewZeaLand)Day216-217

Day216-217(2018年8月25日-8月26日,周六、周日)

  奥克兰有一些“山寨店”,比如花家怡园、小杨生煎之类,除了名字一样,他们和国内的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钱柜”卡拉OK也是“山寨店”之一,据说是中档消费场所。昨晚去体验了一番,包间结构不规整(不适合声音传播),装修破落,音响超烂(听个响而已)。要知道1992年,我开卡拉OK的时候,音箱用的可是BOSE啊!
  依我看,中国随便哪个三四线城市卡拉OK的软硬件设施都要比这个“钱柜”强。终于,我明白新西兰的“纽村”称号不是浪得虚名。
  不过从商业角度看,卡拉OK的消费主力还是华人,奥克兰20万华人,刨去不唱K的,日常消费实际是支撑不起太多数量、太多豪华设施的卡拉OK。
  这也是我不太看好这里外卖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一。
  
  8 月 24 日,温州乐清一个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向朋友发出求救信息后失联。网友在微博上发出相关「寻人启事」,25 日,乐清市公安局证实女孩遇害。
  滴滴顺风车再出命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你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看起来头头是道的分析,全没抓住重点。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顺风车”这个产品本身就有问题,绝大多数顺风车都不是顺风车。
  顺风车本身的定义是,我计划开车从A点到B点去办事(或者上下班),而你要去B点或者是A点到B点之间的某个点,我(顺风车的车主)允许你来搭车,你搭的就是顺风车。简单的说,顺风车是先有线路,后有搭车者。国外电影里经常看到有人站在路边竖起大拇指,他们想搭的就是顺风车。
  当然,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了,搭车者先发布搭车意向,系统再为搭车者搜索匹配符合其搭车意向的“顺风车”也OK。注意,这里的“顺风车”仍然指已经在系统里发布的信息,而不是司机看到搭车者的搭车意向,即时响应。
  假如严格遵循上述“顺风车”的定义,双方匹配的成功率不会特别高,更不可能产生以开顺风车为职业的司机。一个有正当职业和相对固定行驶路线的车主,在掌握有双方基本信息的平台的撮合下,让陌生人搭一次顺风车,对双方来说不存在任何风险。要知道,风险是相互的,马路上,车主是不敢让陌生人搭车的。搭车者怕车主的同时,车主也在害怕搭车者。
  滴滴顺风车的产品设计,显然没有遵循“顺风车”的定义,如同共享单车是伪共享一样。滴滴顺风车,准确地说应该是滴滴拼“黑车”。“黑车”司机想多拉客挣钱(少了就亏本),乘客想少花钱又不耽误时间,矛盾天然不可调和,司机与乘客之间产生纠纷的可能性就大。还有,“黑车”司机的素质原本不高,无犯罪记录不代表他们平时没有一些够不上犯罪的行为,比如对女乘客实施言语或肢体性骚扰。  
  几乎所有航空业内人士都提到一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这个法则简单地说就是: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起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还会有300起事故苗头。
  我敢说,要是我们当一回事后诸葛亮,反过来检视这一起司机杀人案,也能找出许多征兆。只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征兆不幸被一个又一个地忽略,最明显的是这个杀人的司机在案发前几天就有过骚扰女乘客的记录。
  网传有关部门要取消滴滴顺风车,我看对这种公司,只能搞一刀切,管死拉倒。否则,凭中国人的小聪明,你给他留一条缝,他能给你钻出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