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杂记

日拱一卒

Written by 西塞山人

学择新西兰(Choose NewZeaLand)Day198-199

Day198-199(2018年8月7日-8月8日,周二、周三)

  今天又是六周一次的大考。主要是上周已经考得七荤八素,所以我根本不在意今天的考试,完全是“裸考”。

  这些天的重心在陪来到奥克兰出差的方兴东同志(以下称:方博)。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挑战微软霸权、曾经创立“博客中国”的家伙。他正在从事一个宏大的项目:互联网口述历史。
  

  通过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全程的口述历史,为历史立言,为中国立志,为时代立心,一直是我个人的理想。而今,这一计划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初具轮廓。作为有幸全程见证、参与和研究中国互联网浪潮的书生意气的弄潮儿,不知不觉把整个青春献给了互联网。于是,我一直在琢磨,创业不是我的强项,商业不是我的兴趣,除了一路的摇旗呐喊、著述立作,总得做出一点独特的贡献,为更长远的未来留下点什么,否则太辜负于时代,太于心有愧了。于是,大约10年前,“互联网口述历史”开始萦绕在我心头。
  
  “互联网口述历史”自2007年尝试,经过七八年的断断续续摸索,总算雏形初现。整个计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记录中国互联网全程,总数达到500人的规模。其中大致是,创业与商业300人,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主力军,是绝对的主体,是互联网浪潮真正的缔造者;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的100人,是推动制度创新的主力军,是互联网浪潮最重要的支撑和基础;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的100人,是推动社会各层面变革的出类拔萃者。下部分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互联网全记录,计划也是500人的规模。三类群体的分布也基本同上。总体目标是完成1000人的口述历史。

  本周Asia Pacific Advanced Network Meeting(亚太区高级网络会议)第46次会议在奥克兰举行。会议通常能聚集一堆业内人士,便于采访,于是方博就背着一堆设备孤身前来,向他的宏伟目标继续迈进。
  我跟我儿子提到这件事,我说方博还要采访我,让我口述榕树下的历史。我儿子第一反应是,他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采访这么多人,怎么可能?我说又不是一天内就要完成,日拱一卒就可以啊,他已经拱了十一年了呢!
  
  编写互联网“口述版史记”,的确是一个很棒的创意,用伟大来形容亦不为过。被采访的对象,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或者见证者,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意识或者有时间或者有能力记录这一切。
  况且历史,只有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和观察,才能更接近事实。在记录手段如此丰富,媒体如此发达的年代,“司马迁”本不应该缺位。在一个垂直领域专心修史,方博和他的团队,功德无量。
  
  下图:正在采访Brian Carpenter,他在 CERN(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曾经领导www(也就是咱们今天用的互联网)的两位发明者。
Carpenter led the networking group at CERN, from 1985 to 1996. He worked alongside Tim Berners-Lee and Robert Cailliau, who invented the World Wide Web, while at CERN.
2018-08-06_1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