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55-156(2018年6月11日-6月12日,周一、周二)
被安利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
一对印度的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皮娅进名校受教育,绞尽脑汁四处钻营,甚至假扮穷人,挤占穷人的入学名额……(在此不作剧透)
整个故事放到中国背景下演绎,毫无违和感。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想出来的,想出这句话的一定是个营销奇才。“起跑线”三个字,让家长展开人生就是一场赛跑的想象;一个“输”字,又成功地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人有损失厌恶的心理,”怕输“比“争先”更容易引发焦虑。
要是改成”一定要让你的孩子率先到达终点线“,实际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而煽情力度显然不如”起跑线“。
你知不知道现在起跑线划在了什么地方?上幼儿园以前?NO,电影里某学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对拉吉夫妇说,你们来晚了,别人在怀孕的时候就已经来了!(……此处应有捂脸表情……)
热衷于“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们,不妨先检查下自己的智商、人格特质,因为孩子会从你们这里继承大约50%(即先天50%,后天50%)。现在所有的家长不惜工本投入到孩子的后天教育中,那么问题来了,这样输赢岂不是由孩子的先天差距来决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我知道你们肯定在说我瞎扯淡,那么你们凭什么认为“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不是在瞎扯淡呢?
你们凭什么认为孩子“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起跑线》中米塔的台词)
你们凭什么认为买了一套学区房,让孩子接受各种培训,挤进了所谓名校,孩子从此就走上了金光大道?他毕业后必然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中国的教育早已沦为一桩生意,教育理念不改,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在哪里上课,最终区别都不大。踏上社会后,名校的光环在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或许有点用,之后就越来越黯淡直至被遗忘——单位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工作绩效。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拔苗助长的结果是摧残掉孩子学习的信心。我个人深有体会,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当初硬挤进市重点,然后被踢出来。
倘若一定要说有什么起跑线,我觉得父母不打麻将、少玩手机,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没有电子设备的时候也能玩得很开心,就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