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33-134(2018年5月20日-21日,周日、周一)
今天继续扯国外教材死贵的话题。
知乎网友纽约老闻——
上市场营销课讲定价时,教授提到学校往事:
曾经纽约大学(NYU)的学费是常青藤的一半。家长们说:如果你们只收哥大(同在纽约)一半的学费,说明你们提供的教育只有哥大一半好,我才不要把孩子送到纽约大学。NYU一听,有道理哦,于是学费涨价到和常青藤们一样贵,结果申请的学生变多了,排名也上去了(Top 30)。
然后敲黑板:很多时候,商品的定价和成本无关!
教材是一件商品,就其成本结构来说,无非就是:
- 纸张和印刷成本 约17%
- 版税(支付给作者) 约8%-15%
- 出版公司 约25%
- 渠道(书店) 约50%
上述比例是由中国某出版公司的朋友提供给我的。我认为这个比例,中外没有什么不同。即使有上下浮动,也很小。作者要抽取的版税是比例,而不是一个绝对数,因此不会影响教材的最后定价。
很多时候,商品的定价和成本无关!但是不可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经过不懈的搜索,我发现了一个比较靠谱的解答。
- 出版商赚取高额利润。美国高校教材市场每年创造近10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约60亿美元归属于教材出版商。【从这个数据推断美国的渠道拿走定价的40%】由于过去10多年间的并购,大学教材出版成了寡头的市场结构。培生公司是大学教材的最大出版商,紧随其后的是圣智学习公司和麦格劳—希尔公司。寡头垄断造成了价格垄断。
- 教材生产成本较高。一个被广泛采纳的数据是:出版制作大学教材原始版本所需的平均投资约为75万美元,这要比大众出版高得多得多。如果出版商认为该书能售出1.5万册,那么每本书就需要分摊50美元,这还不包括纸张、印刷和装订成本。【这部分投资,我的理解是第一期的版税支出,就是说作者需要一个保底。但这和工业上的开模一样,模具开完后,生产的产品越多,产品分摊的模具费就越少。所以同样一本教材,应该是一批比一批便宜才对。】
- 大学教授决定教材选用。在美国,决定买哪本书的人是教授,而真正付钱来买书的人是学生,这就导致了做决定的人并不在乎书的价格,更多地是关心书的质量和内容。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和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合著的《钓愚》一书中指出:“所有高校学生和家长都对这种现象非常熟悉。教授会在课堂上指定教学用书,学生(和家长)别无选择,只能购买。结果就出现了天价教科书。”【我认为教授自由选用教材的另一个后果是全国没有统一教材,导致每一本教材的印量不会很大。印量少,教材自然就贵。两项因素叠加,天价教科书的出现是必然的。】
不过,据最新的两份报告显示,连续两年,美国大学生在课本和其他课程材料上的花费逐年减少。每名学生的教材资料支出下降了64美元,从2015~2016学年的607美元降至2016~2017学年的543美元。
美国联邦公众利益研究组织(U.S.PIRG)在2014年发布了一篇名为《拯救教材市场》的报告。该报告声称,面对高高在上的教材价格,学生们购买教材的意愿降低,甚至愿意冒着低学分的风险,拒绝购买教授指定的教材。近年来,学生们转而寻求使用数字教材或租赁教材,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总体上降低了大学教材的价格。学生监控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新版教科书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从2015~2016年的91美元降至2016~2017年的8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