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2(2018年5月9日,周三)
今天是大测试。昨天Peter跑来征求我们的意见,问我们要大测试还是小测试。我说当然要大测试啊——大测试就不用上课了,多好……从小到大,从未像今天这样热爱考试。
口语测试是一对一进行的。
老师问了我两个问题,一是最近为家庭做的一件事,二是假设她到中国我有什么建议给她。
回答这两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不假思索……当然中文是这样,转成英文还是要稍加思考,尽量注意时态,百分之百准确肯定不可能,但是我确信老师完全理解了这次我到新西兰的目的,以及上海的美食“南翔小笼包”。
口语测试期间,没轮到的同学就在教室里闲聊。
P同学说他出勤率过低收到了学校的警告。
我问他:你未来打算干嘛?
他说:今年要回国,以后也不打算呆在新西兰。
我很奇怪:那你还在这里做什么?
他说:等着换旅游签,在新西兰玩一圈再回去。
众人皆晕倒。
我说:旅游签还需要等吗?学生签也能出去玩的呀。退学是不可能的,那就跟学校说明真实情况,请假出去玩。反正你未来又不留在新西兰,你也不读书,在这里白耗时间。
P同学想想:嗯,理是这么个理,可以一试。不过,我不知道我出的是不是个馊主意……
我起初怀疑P同学把自己置于现在的境地,多半是被无良中介所坑。后来咨询David,他说背后的逻辑不是这样的。
P同学当前持有的学生签,是因为有一个学习计划才获得的。他中途想放弃学习计划转旅游签,移民局就会认为他不能完成学习计划,即不能兑现自我承诺,诚信或有问题,移民局未必愿意给他发放旅游签。所以他的中介才要求他在语言学校熬时间,熬到学生签快结束了再转旅游签。
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在中国人看来,学生签转旅游签这点小事难道还不能变通一下?不管是学生签还是旅游签,持有人都是在为新西兰的GDP作贡献啊,何至于上升到诚信层面?
中美贸易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本质还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冲突。
两国相争,谁都想把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这一点和商业谈判没有不同,谁都没错。
特朗普的一张张牌全部打在明处,一张牌为什么要打,他也说得清清楚楚。美国是讲究程序的国家,程序合法比实质正义更加重要。相反,中国作出的都是应激反应,老老实实跟着特朗普出牌,其实非常被动,动不动还给美国扣上霸权主义的帽子。打棍子扣帽子,除了煽动义和团似的民族情绪,对政治解决贸易战,毫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