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川建国同志又在高音喇叭里喊“让美国再次伟大”。
今天我来唱个反调,我认为美国不仅不可能再次伟大,反而会加速衰弱。
美国曾经伟大,是一个事实。
追根溯源,与最初来到北美大陆的清教徒殖民者有关。
我不是说1620年清教徒殖民者拟定的《五月花号公约》有多么伟大。拟定一份公约很容易,而老老实实遵守公约,执行公约,非常不容易。
插个话,我的粉丝们都知道,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做业主维权方面的事。咱们小区也有一堆公约,可是,业委会并不把公约当回事,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公约在他们眼里,就是废纸。
我想说的意思是:美国从1776年立国,发展两百多年,能取得今日之地位,依靠的不是所谓的公约或制度,而是清教精神。
清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美国虽然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是清教实际上是隐形的国教。美国总统就职宣誓,手按的是《圣经》,而不是《宪法》。
清教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无条件性。
什么叫无条件性?
就是说,一个人信仰上帝并不是因为信仰上帝有好处,而是因为信仰上帝是对的。你明天就要死了,上帝不来救你,于是今天你就不信了,那你信上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上帝来救你这个好处吗?假如上帝不来救你,你就不信上帝了,从哲学意义上说,你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这是功利主义者很难理解的一种精神结构。
清教精神更不会承认“人皆有命”,承认命运,无异于承认了在上帝之外另有一个神
理解了清教精神,你就会理解:
- “盎撒人”为什么从骨子里就不相信政府
- “盎撒人”为什么不承认“民族”、“国家”之类的东西会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 “盎撒人”认为个人的价值只能来自于上帝,个人是独立地对上帝负责、对自己负责的
- “盎撒人”的政治抉择是在与上帝之约的基础上,自我立法,自我治理
- “盎撒人”的日常是:拼命工作,拼命省钱,拼命捐钱
这么一看,北美大陆的“盎撒人”不崛起不发达,还真没天理
我知道杠精这个时候要跳出来说:“盎撒人”根本没有文化,他们是靠武力掠夺或征服他国起家而发达的。
不好意思,要是这个逻辑能成立,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应该是最发达国家了。
事实呢,蒙古帝国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与发达两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言归正传。
我认为,基于清教精神的公民文化,是“美国民主”的地基,这正是“美国民主”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可用的原因。
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就不能实现“民主”。已经实现民主的国家,各有各的特点,绝对不是“美国民主”的翻版。
2021年1月6日,数千名特朗普的支持者强行闯入国会大厦,并造成5人死亡。
这起事件,表面看,是“美国民主”的危机,实际上是“美国民主”地基松动的后果。
换句话说,清教精神的公民文化被稀释了。
美国是由移民及其后代组成的国家,自独立以来,实行开放的移民政策一直是“国策”。
移民为美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当不积极融入或者拒绝融入清教精神的公民文化的移民占比超过50%时,“美国民主”地基的松动也是自然而然。
咱们不妨来看一个数据,单从信教人数看,3.3亿美国人中,不到50%是基督徒,其中有一半能坚持去教会做礼拜就不错了。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基督徒早晚得成为少数派。将来的美国总统就职,也许就不用按着《圣经》起誓了。
有移民就会理直气壮地反问:我为什么要融入你讲的清教精神的公民文化?
美国不是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吗?强调多元、多样、差异与平等!我就是奔着这个来移民美国的,我不融入,也活得好好的。
其实,“多元文化主义”并非美国的立国精神,它的提出,距今不过70多年。
如同人类基因天生携带癌症病毒一样,美国的基因里也有癌症病毒,那就是“种姓制度”。
注意,这里我用了“种姓制度”,而不是“种族歧视”。
这个用词出自《美国不平等的起源》这本书,作者是一个美国人,非裔记者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种姓比种族更能直指事情的本质——种族主义实际上是种姓等级制度,黑人就是美国的“贱民”。
如果仅仅是种族歧视,那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黑人坐公交车就不需要坐在后面几排,更不必给白人让座。
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难道不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翻版吗?说它是种姓制度,恰如其分。
此时看《独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就是个笑话。
哪怕到了21世纪,你还是会发现,黑人可以成为中产一员、NBA大明星或是总统,但他永远不能摆脱黑人身份,就连最底层的白人也觉得自己本该凌驾其上。
种姓是比社会阶层更加牢不可破的等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开始反抗“种姓制度”。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像飓风一样席卷全国,不仅引起了黑人同胞的共鸣,同时得到各少数族裔的强烈响应,加之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内外交困。
美国政府不得不制造了一种叫做“多元文化主义”的靶向药,试图从消灭“种姓制度”这个癌症病毒。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多元、多样、差异与平等。短期看,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化解冲突、重构认同、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长期看,它让美国社会走向的分裂,“多元文化主义”和一元化的清教精神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它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引发了反向的种族歧视
例如在公共教育及政府职位上,少数民族有一定的配额,而不是完全按照能力录取,造成白人感到受歧视。
实际上,能够获得政策倾斜的黑人,对配额也表示不满。
一个黑人明明很优秀,依靠自己的聪明和能力申请进入了名校,却因为是黑人,而被人误认为享受了政策照顾。所有人看他的眼光是异样的,你说他能开心吗?
第二,它混淆了基本的是非观
例如美剧《老友记》,这部典型的美式肥皂剧不论情节、内容,都没有什么涉嫌种族歧视的成分,联合制片人居然站出来道歉,只是因为影片6个主角中无一黑人。
按这个逻辑,中国版《老友记》,不得有56个主角?
当一个人只用“政治正确”来待人接物,那他和宛平南路600号里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第三,它严重破坏了公序良俗
例如,改变性别只需要动动意识,就是说我认为自己是女人,我就可以进女厕所
据传美国有97种性别,你说这叫什么事?上帝看了也摇头啊。
性别本来指的是生理性别,厕所也是按生理性别来划分的,用心理性别来决定自己上男厕所还是女厕所,被骂变态,也是活该。
“多元文化主义”带出了一个悖论:
本来,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价值共识”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价值共识”也可称为公序良俗。
但是,因为价值多元,所以“价值共识”的形成又近乎不可能。
张三说堕胎不对,残害生命;李四说“我的身体我作主”
张三说少数应该服从多数;李四说这是“多数人的暴政”
在中国,儒家思想,就是一种“价值共识”,保障秦制两千年。
“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之前的美国,清教精神就是其“价值共识”。“多元文化主义”兴起之后,美国的“价值共识”变得含糊不清,动摇了美国民主的地基。
结论
一个不能形成“价值共识”,也无法传承清教精神的美国,不仅不可能再次伟大,反而会加速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