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杂记

留学生出现抑郁情绪是常见现象

Written by 西塞山人

学择新西兰(Choose NewZeaLand)Day264-265

Day264-265(2018年10月12日-10月13日,周五、周六)

  接着上一篇继续说。

  在耶鲁大学在关于抑郁症的调查中,中国留学生的抑郁症倾向已经高达45%,而美国本土学生仅有1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发布了一份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调查统计报告,其中明确指出有47%的博士生和37%的硕士生都有一定的抑郁症状,而在本科新生中,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有严重的抑郁倾向。

  
  近来我在构思一个与国际留学生监护有关的项目,拿着初步方案征询国内一些朋友的意见。有人觉得我的观察带有“幸存者偏差”,我孩子的经历以及我现在接触到的人群的经历,导致我看法比较悲观。别人家的孩子,不都挺好的嘛!
  问题在于,留学生学习成绩好,不代表他的精神是完全健康的。(开句玩笑,我曾看过一个演讲,讲师说对照“精神病大全”之类书本的描述,全世界每个人都能被查出精神病。)
  学霸留学生因抑郁而自杀的,网上一搜一大把,真是令人扼腕痛惜。

……
  2011年12月2日,来自北京海淀的20岁中国女留学生张希佳,在所就读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内跳楼身亡,而这距离她到英国留学仅3个月时间。张某的国内同学称,张某是个努力上进的好学生,在国内成绩名列前茅,热心公益,还曾获乐器表演大赛古筝一等奖。大家普遍认为她是一个充满活力、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家人和同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眼里乐观积极的她,竟会走上自杀之路。

  2012年10月26日,28岁的“MIT才女”郭衡在剑桥市的公寓上吊死亡。这个兰州出生的28岁中国女孩2001年移居美国,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曾经在华尔街工作,2011年进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Sloan商学院就读。她的遗书声嘶力竭的向活着的人哭诉“除了中文, 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

  2017年2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20岁的中国留学生刘薇薇(音译)在宿舍内自杀身亡。从刘薇薇的Facebook和Instagram来看,她是一个乐观、开朗、充满阳光的女孩,完全想不到她竟然会自杀。

  2017年3月,在密歇根大学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荣欣,从美国驾驶一架小型飞机飞往加拿大,而后跳机自杀。荣欣国内毕业于清华大学,原计划于2017年毕业。

  201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美国犹他大学读博士超过9年的女留学生唐琳在旧金山金门大桥附近失联。后经警方推测,唐琳应该是已经轻生。
……

  留学生出现抑郁情绪是常见现象。主要原因是他必须独立面对一个无亲无友的陌生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了应激性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每个留学生都会遭遇,只是不巧,有的留学生无法通过自我调节而走出这种情绪反应。
  抑郁情绪是抑郁症的前奏,和抑郁症有着相同的表现,只是不如抑郁症那样严重:做事没有动力、情绪悲观、兴趣丧失、脑子变笨、记性变差、反应变慢、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睡眠不好等。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更容易出现走不出抑郁情绪的情况呢?
  我不是心理医师,我也没有战胜抑郁情绪的经历,只能凭常识解释:“圈养”的孩子适应不了国外的复杂环境。国外的环境有多复杂,说实话,我在新西兰快一年了,没觉得多复杂。但是我们必须理解,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和成年人不一样,我们认为简单的事,他们会认为很复杂。
  
  留美中国学生Helen Gao在网上分享了她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的心路历程。
  她写到,她曾经十分享受在哈佛校园度过的时光,喜爱那些枫红色乔治亚风格建筑,但2015年秋季开始研究生最后一年学习之后,一些事情就变得不太对劲。

  “早晨醒来时,我的心扑扑直跳。在研讨班的讨论中,我支支吾吾地讲着碎言词组,而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杂音将我淹没。”她这样写道。
  那段时间里,海伦总是埋头穿梭于一栋栋教学楼,眼睛盯着地面,心里数着铺路的石头,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内心躁动不安的思绪。
  她对焦虑的发作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自己已经在美求学工作8年时间了。
  然而,在研究生院感受到的孤立,用第二语言阅读的沉重负荷,以及和国内的人因距离而产生的紧张关系,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加在一起。
  其实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都是中国学生在外国生活常见的挑战,但学生们自己认为学业压力是最大的压力来源。
  在国内学习,靠着决心和毅力就能获得成功,但这些放到留学这件事情上,则更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此外,难以与导师建立高效的教学关系也是中国留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项涉及19位中国留美研究生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还有人担心语言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甚至有人因为总想着沟通中的失误而睡不着觉。
  事实上,这些困难和挑战在美国学生中都存在,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讲,这些挫折可能会让他们深感不安。
  对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说,失败的代价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全额支付学费。
  面对一年5-6万美元(约合33-40万元人民币)的花费,许多工薪阶层的中国家庭往往是花光全部积蓄或是卖房子送孩子出国学习。
  与此同时,和高精神疾病比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中国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比例,27%的人从未听说过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只有4%的人进行过咨询。
  因为在很多同学看来,心理咨询就证明自己是个病人,会被别人指指点点。最终让很多的同学走向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