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4(2018年5月11日,周五)
这位胖妹子(老师)课堂亲和力足够。记得前两天,那个上课从来不听、不写一个字母的同学都开始提笔写字,众人皆莫名惊诧。
但是胖妹子的教学经验显然不足,备课也不充分(远不如老头Ewen!),以致于教学进度完全失去控制。今天她觉得没什么可教,把下周的课提上来教,教也不知道怎么教,老让我们做习题……比Fiona还要照本宣科——在我看来这就是教学事故。
后来我提醒她我需要知道周三的考试成绩,她才想起来这事。然后她把试卷发下来让我们看了一眼又收了上去,也不知道给咱们分析分析。
考试分为“听说读写”四部分,分别有成绩。
词汇和语法试卷上连总得分都没标,还要我自己相加,77分(总分100)。
“听力”,两段对话,每段对话听三遍,一共10来道题,这种情况还错了一半……备感挫折。
“说”是23分(总分50),胖妹子夸奖我成绩不错,我瞄了一眼,最高分是29分。看来大家说英语的水平是半斤八两。
实事求是地说,我的英语发音在当前班级中是最接近标准的——这是上海人学英语惟一的一点优势,主要与上海话有关,且看专家的分析: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
我们都知道,英语有26个字母,那么,字母和音素的区别是什么呢?音素(phone)是语音中最小的不可再分解的单位,音素不同于字母,音素依靠听觉辨别,而字母却依靠视觉辨认。音素是字母组合后的读音标记,它属于读音系统,字母则属于拼写系统。
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暂且放下发音部位,发音方式这些令人挠头烦闷的术语不谈,我们只谈音素。英语的音素有48个,普通话的音素是32个,而上海话则有50个音素。上海话的50个音素,大多数在常见的外语中都能得到使用,最近有帖子甚至说,法语音素和上海话音素接近率达到90%。(上海人是不是都应该改学法语?)
不管怎样,上海话的音素多余普通话,这是基本事实。
从音素的角度看,如果说以母语为上海话的人或会讲吴语的人的听说能力强于北方人,似乎也合理,所以,在同等或近似条件下,上海人学外语比北方人显得更轻松,也更有效。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音素这一因素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勤奋的日本人在学习外语时显得如此笨拙,难有进展,因为日语一共只有23个音素,远远少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音素(大都30多个或40多个)。
自即日起,学择新西兰(Choose NewZeaLand)更新频率调整为每两天一次,即逢单日更新。下次更新是5月13日(周日)。
调整的原因很简单,我需要更多的时间练习英语听力。每次小测验或者大考,听力部分总是失分较多,争当学霸的我实在心有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