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强

我在上海用友的日子(07年2月10日更新)

  1994年5月18日,用友在上海银星假日酒店召开产品演示会,那一天也被定为用友上海分公司的成立日。那天,我被邀请去当临时工作人员,为客户做产品演示。那一天之后,我就有了人生的第一次跳槽。

  我被邀请是偶然,也是必然,首先还得要从我的工作说起。
  1990年中专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汽车齿轮厂财务科。财务科里有一台电脑,长城0520CH,配置如下:
  CPU:8086(之后,286、386、486、586……)
  内存:640K(1MB的一半)
  硬盘:20MB(注意计量单位:MB,现在随便拿个U盘,容量就是512MB)
  软驱:360K(5寸的大盘,不是1.44MB的小盘)
  操作系统:DOS 2.0
  打印机:NEC P7
  由这台电脑起步,我开始了长达4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自学和开发实践,我熟练掌握DBASE和FOXBASE编程技术,用“精通”两字来形容也不夸张。或许很多使用中低级语言编程的程序员看不起我们这些使用高级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的,但是技术本应该为业务而服务,才能体现其价值。10多年前我围绕业务开发的许多实用的小程序,到现在还有用户使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理论我学得比谁都好。:)
  1993年年底,我向领导提交了全面实行会议电算化的方案,提出要购买用友网络版财务软件来代替手工记帐。获得批准后,1994年初,我和同事吴强到北京用友,洽谈采购事宜。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接待我们的是邵凯。我向邵凯表示可以兼职为用友做一些上海地区的服务工作,邵凯说过段时间有同事到上海去,他会让他找我。于是,胡进平到上海之后,就与我取得了联系。

  5月17日下午,所有工作人员在酒店现场做准备工作。我见到了王文京、胡进平、高少义、朱宏涛、沈伟良。
  王文京——前几年他的个人身价高达50亿元,他一手缔造的用友软件也牢牢占据着中国财务软件的领袖地位。1994年的用友,也应该要有数千万元的价值。听说这年创始人之一苏启强离开用友,从王文京手里分得了1000万元,苏启强用一部分钱,创建了连邦软件。
  胡进平——现在改行了。曾任用友集团副总裁兼财务软件公司总经理。1994年受命创建上海用友软件公司,通过5 年发展使上海用友软件营业额达到3000余万,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上海著名的软件 企业。2000年,胡进平创立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MyCRM),并担任公司总经理。
  高少义——现任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U8事业部总经理。1976年入伍,在总参某研究所带职完成计算机工程专业学习。1991年加盟用友。曾任维护部、服务中心外地业务经理、用友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朱宏涛——上海用友的第一名员工?北京派来的技术服务经理。写这篇文章时,给他打了个电话,他正在北京晃悠,在上海成了家,住在浦东东方路。
  沈伟良——上海用友第一名上海员工,他原来是用友的上海代理,在新客站附近太阳山路有家小公司。用友进军上海,肯定没代理的事了,沈伟良自然被收编。

  5月17日的晚上,我是在酒店客房渡过的。王文京过来坐了坐,表达了希望我加盟上海用友的意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初步接受王总的邀请。为什么说是“初步”?因为1994年时,辞职还是个比较新的名词。很多人还是抱着从一(单位)而终的想法。记得我们厂里有一个人辞职,领导还死活不批,那个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走了,结果被贴了白榜作开除处理。
  与我同住的是高少义,我们两人聊得很晚。他跟我介绍他是怎么进用友的:某日在一个人才招聘会上,用友正好设摊,他随便去聊了几句,过些天就被录用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问我几岁,我答24岁,他表示很羡慕,他说人到了30多岁,会开始羡慕年轻人。当时我没有什么感觉,而现在看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5月18日晚,在银星假日酒店对面的饭店包房里,我们一帮子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庆功。席间上来一盘辣椒,绿色的那种,朱宏涛对我说不是很辣,他一口就吃了一个。我将信将疑地咬了半只……靠,骗我……
  酒足饭饱,OK助兴——那时流行这个,差不多所有饭店包房里都要安装影碟设备,准备几张锅盖大小的LD。其他人唱什么,我忘记了。我特地挑了成龙的《壮志在我胸》,是谓歌以咏志。年轻真好,“管那山高与水深,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今天的我,又到哪里去寻觅这样一往无前的勇气?

  次日,我壮志满怀地回到嘉定,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儿童公园找我父亲,告诉他我要辞职,当时父亲没有明确表态。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到单位就提交了辞职报告,我的老婆(那时还是女朋友)都不知道——她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以后几天,在我的辞职问题上,我的父母都表示了不赞成。
  如果说引发我辞职主要因素是对用友的向往,那么次要因素就是赏识我的财务科长胡凤仪被公司调走(到上海大众担任中方财务经理)。
  胡凤仪虽然不懂电脑,但是他很支持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为我创造了非常优良的条件。我一边自学,一边实践,所以进步神速。胡凤仪十六岁进工厂,做会计三十年,什么活都拿得起放得下,他当财务科长期间,底下人即使心不服,口也要服。财务科副科长试图搞倒胡凤仪,最后却把自己搞走了。胡凤仪被调走前,他有意安排好后续的接班人,然而财务科长位置炙手可热,派系斗争激烈,不知道怎么竟然提拔上来一个姓高的懦弱家伙。我为什么说他懦弱?员工敢跑到他面前摔帐本闹情绪,他都没有一点脾气。换了胡凤仪,谁敢?你不做帐,你回家好了。
  在外人眼里看来,我是胡凤仪的人。尽管我不承认我有派系,我不想搞阶级斗争,但是没有人会理睬你。于是,有意无意地被挤兑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有一次我差点被贴了白榜,我开轻骑前脚离开工厂,后脚就有人去向新任厂长陈因达打小报告,说我上班擅自离开岗位去证券公司大户室(93年我去证券公司大户室炒股是前任厂长沈如镜和胡凤仪批准的,属于学习任务之一)。那天也是巧,我到证券公司大户室晃悠了一下就去办公事了,接厂里电话的人没见过我,顺口回答我没来过——嘿嘿,救我一命。
  那年头,辞职算是一件大事。之前我们工厂里就发生过有人辞职而不被批准,于是擅自离岗,然后被贴白榜的情况。不过,我的辞职算是比较顺利。除了有陈因达厂长的临别赠言,其他没有什么麻烦,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陈逸峰,你是嫌齿轮厂庙太小喽?”

  上海用友最早的办公室在中山西路的环宇商务楼,也就是后来上海人才市场的边上。这是一栋两层的小商务楼,好象是一个台湾人建造的。公司先借了两间办公室,胡进平一间,然后其他几个人挤一间,没多久,又借了一间。公司给我们每人配了一辆助动车,以便跑街。
  不得不承认,胡进平很能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这应该与他以前政府工作背景有关。他一到上海,就和上海财政局负责会计电算化的顾某打得火热,争取到了一次绝好的推广机会——上海财政局的年会,各区县财政局分管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科长参加,地点在我的家乡——上海嘉定。用友在这次会上,承担着培训和介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任务。上海用友借这次会议,一下子与上海各区县财政局建立了直接联系,影响之大之深,不言而喻。
  培训是在嘉华宾馆开展的,我通过在嘉定做电脑生意的朋友,为公司一次借到三十多台培训用机(是一个客户订购的,推迟两天交货,名曰“烤机”)。这样与会人员不需要自己扛着笨重的台式机来会场。我担任了本次培训的讲师。那时,我自以为会计出身又精通电脑,必能做好培训。现在想来,甚是可笑,连一个严嘉(此人稍后提到)都不如。
  后来我离开用友之后,试图与嘉定财政局的马科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均告失败。主要原因是她对我印象不是很好,年会之后在嘉定的由我主讲的其他培训,她参加了,认为我对学生缺乏耐心。当然,马科长从未直接对我说过,我是从胡进平某次对我工作的批评中感觉到的,他指出我在给客户演示时的缺点——讲得太快,演示时也不看客户反应,甚至有些不尊重客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