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接到老上级胡总(胡进平)的电话,他说他现在改行做食品了,在我的家乡嘉定马陆和朋友搞了个食品公司,已经有一年。我有些吃惊,前年9月份,我在北京还跟胡总在他的办公室里叙了一回旧。
胡进平曾任用友集团副总裁兼财务软件公司总经理。1994年受命创建上海用友软件公司(也就是那年8月我加入上海用友),通过5年发展使上海用友软件营业额达到3000余万,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上海著名的软件企业。2000年,胡进平创立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MyCRM),并担任公司总经理。
我离开财务软件行业多年,不知风云变幻。到家在网上搜索一下,发现了下面这篇关于联成互动“死亡”的报道,才明白大概是怎么回事。
MyCRM褪去胡氏标签 联成互动“死”在黎明之前
——————————————————————————–
作者:电脑商情报 来源:电脑商情报 更新日期:2004-12-02 浏览次数:70
联成互动自我了断 尽管之前经过怎样的煎熬不得而知,国内活跃的CRM软件供应商联成互动的“全身而退”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10月30日,一则没有任何征兆的声明将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立友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系起来。在两公司网站同时出现的声明称:“联成互动与立友信就MyCRM软件著作权转让一事达成协议,立友信获得MyCRM软件著作权,成为MyCRM软件产品惟一合法拥有者,具有此品牌产品的惟一经营权。”
其后3天,两公司又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致客户函》,称今后凡是涉及有关MyCRM软件的售后服务、升级更新、产品质量、尚欠的软件货款等,都需直接与北京立友信进行联系。
联成互动的连串动作迅速引起同业和媒体关注。
南方一媒体在11月12日刊发“联成互动‘人去楼空’引发渠道商抗议”的报道,将关注全面引爆,该报道称,位于北京北太平庄德恒商务会馆201室联成互动MyCRM的总部大门紧锁,产品在渠道中遭低价抛售,业已因经营不善进入清算阶段。
原联成互动创始人兼总经理胡进平不愿对目前的“混乱”作太多评价。11月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明确表示,自己已经离开公司,未来的去向未定。胡还证实了MyCRM软件著作权转让一事,但因为与北京立友信签署了保密协议,因此无法向记者透露转让金额、事项等进一步的信息。
11月22日,另一重要当事人,即原联成互动副总经理万永向本报记者表示,联成互动将会被注销,今后MyCRM软件的一切事务将会重新注册新公司进行管理,目前正在寻找新公司的办公地址。
现任北京立友信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万永还表示,前期与媒体和渠道商沟通不到位,造成了如今一些对MyCRM软件的不利影响。新公司将在12月中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公布此事。
“经过4年多的发展,MyCRM的品牌和渠道基础还存在,未来新公司在CRM市场依然还有成功的机会。”万永说。
不过万对公司转让事宜以及北京立友信的背景都避而不谈。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的最新消息是,北京立友信近期将向新公司投入近百万元的启动资金,以盘活MyCRM的品牌和销售网络,而原联成互动的员工则只保留了部分骨干。
4年烧完1800万元资金
毫无疑问,在烧完了大把的风险投资资金以及渡过备受煎熬的2003年、2004年之后,国内CRM“风向标”联成互动终于未能撑过导入期,消失在了“黎明前的黑夜”。
从此以后,联成互动、MyCRM与胡进平将不再有任何关系。“老胡可能想隐退江湖了,他太累了,身心疲惫,或许他会换另外一个行业做一做。”接近胡进平的知情人士透露给本报记者。
但“MyCRM创始人”的身份,却是胡进平心中无法抹掉的烙印。
2000年4月20日,用友公司与胡进平、王力和于光辉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组建联成互动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万元,用友出资人民币3万元拥有联成互动10%股权。2000年5月31日,用友再次投入497万元增持联成互动9.8%的股权。
次年,联成互动再次引入投资。香港泛华宽频网络有限公司以相当于人民币133.33万元的港币作为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占联成互动注册资本的20%,同时以相当于1166.67万元人民币的等价港币投入作为合资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优联(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相当于人民币33.33万元的港币投入,占注册资本的5%。
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联成互动,注册资本增加到666.67万元人民币。
其间,联成互动股权发生细微变化。在2002年9月公布的股东名单中,除了胡进平、王力、于光辉三个发起人占有45%的股份以及香港泛华20%的股份,用友占股19.8%外,优联投资消失在股东名单中,而公司员工持股则增加到15%。
用友公司公布的2003年年度报告中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联成互动累计得到了18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但这个不小的数字,并没有支撑联成互动走到最后。
CBIResearch分析说,联成互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CRM软件厂商对前景太过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对市场和用户的心理判断不清楚。
公开的资料显示,联成互动在2001年、2002年往CRM市场投入了近1000万元,但当时CRM的泡沫也最明显,涉足其中的不少厂商都认为CRM软件能超过ERP、财务软件等市场,成为管理软件中的龙头。
而当时的现实是,CRM市场在用户端及渠道端都不成熟,联成互动只能依靠公司直销,短短几年时间在上海、广州等地成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这自然要消耗不少资金。”
上市未果人心先散
上市曾经是联成互动继续撑下去的现实途径。胡进平在2002年就告诉媒体,“现在我们接触了包括日本、欧洲和我国台湾的大量投资机构。资金不是问题,战略股东就是要促成Mycrm上市。明年公司预定的目标是赢利。”
不过知情人士透露,“由于久久未能赢利,财务报表一直很难看,联成互动的上市梦也一直未能圆满。”
进入2003年,CRM市场逐渐回暖。联成互动一度在单月达到盈亏平衡,但整个市场销售并不稳定,公司依然亏损。
这在用友公司2003年的年度报告中有所显示,用友此时就已计提了将近300多万元的坏帐准备。当时还有业内人士进言胡进平:“国内CRM市场尚不成熟,如果撑不下去,早点不做对联成互动或许是一件好事。”
还未来得及调整,联成互动内部却遭受“硬伤”–公司创始人王力、于光辉于2003年相继辞职。“王力、于光辉都是对CRM充满激情的人,但资本以及财务都不是他们所能左右的,加上没有后续资金,联成互动因此元气大伤。”
此后,联成互动又相继裁员近20人,公司总部员工总数缩至40人左右,其办公地点也从化信大厦13层搬家到了房租更便宜的德恒商务会馆。
2004年依然没有起色的CRM市场为联成互动叛了“死刑”。在寻求风险投资未果后,烧完钱的联成互动被北京立友信“轻松接盘”。
CRM难过软件之冬
在软件行业不温不火的大气候下,CRM厂商的日子更不好过。
年初,将CRM作为今年重点的PeopleSoft发布中国战略时,PeopleSoft大中华区总裁魏思博表示,现在确实是中国CRM一个值得培育的时机,但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多订单。
微软、Oracle、埃森哲等也在今年陆续发布进军中国CRM市场的策略,但他们都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培育,现在中国的CRM市场处于爆发的前夜。”有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中国CRM软件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44.6%,预计2005年销售额可达4.39亿元。
作为“舶来品”,CRM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一大批国内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一类是专业CRM供应商所代表的TurboCRM、MyCRM、创智CRM等,另一类是用友、金蝶等综合管理软件厂商从ERP向CRM的延伸扩展。
但CRM并没有如人们当初预期的那样成为“蛋糕”,甚至“面包”。
目前,CRM除了在房地产、银行、保险等少数行业被小范围认可外,更多给人“中看不中用”的印象,高达45%的实施失败率让业界对CRM的质疑愈演愈烈。
2003年,中国CRM市场收入仅为2580万美元。传统软件厂商用友、金蝶的CRM仍然在其整体业绩中难当重任,北京一家曾经呼声很高的专业CRM供应商据说已经开始考虑向进销存软件领域扩张。
一CRM公司高层评价“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联成互动说,“不止联成互动,国内不少CRM厂商都面临没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而CRM是一个投入周期较长的系统,很容易造成企业链条断裂。”
万永也对本报记者强调,“现在的问题不在CRM本身,而是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运营管理等与西方企业有很大区别。”
CBIResearch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还相对较差,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MIS),现在要求他们一步到位地导入标准化CRM体系,进行复杂的业务流程重组,将销售业务的运作和人员活动强行细分管理,动辄强调企业“分析客户”、“分析销售”、通过“客户关怀”实现二次销售等,这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
“渠道也不成熟,好的渠道都不卖CRM软件,差的渠道又没有能力做,以后MyCRM要有发展,除了依靠渠道,主要还是公司本身的能力”万永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CRM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与ERP如出一辙。
“从联成互动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CRM市场正处于临界点,具有后发优势。这一优势的特征就是市场目前还处于完全开放阶段,有足够的机会吸取先发市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广州朗润公司资深CRM咨询师说,“国内的CRM厂商只要找准目标,在特定的细分市场还是有优势的。”
记者手记
联成互动,真的必须死吗?
2000年11月,联成互动推出国内首套中小企业CRM软件MyCRM1.0。可以说,MyCRM1.0是大而全的套装软件,联成互动希望在这个套装软件上完成用户销售、市场、服务等的功能,也力求在短时间之内把CRM的概念引入国内,从而迅速完成“跑马圈地”。所以最初,MyCRM1.0就定位在中小企业客户,以1万~5万元的低价开拓市场。
为做启蒙工作,联成互动一度提供MyCRM1.0的免费下载,但其后联成互动发现,只凭自身的能力,是无法支撑此产品进行销售的。
到了2002年,联成互动转而开始研发MyCRM2.0,并进一步把产品定位细化到SFA(销售自动化)领域。这个时候,联成互动有了一些典型的客户,CRM的概念也正当红,但是难题依然出现,由于产品不成熟,渠道无法卖,联成互动只能自己做直销。
问题随之而来,直销使联成互动的售后服务突然增大,服务人员的开支占据公司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销售人员进而受到限制,MyCRM2.0依然没有能够赚到钱,产品的界面仍然不够人性化,用户的抱怨也开始增多。
随后,MyCRM3.0推出,但它只是对MyCRM2.0的细节进行丰富,效果不明显。到了MyCRM4.0,联成互动全面转到客户的销售层面进行研究和开发,产品不再“闭门造车”,开始聚焦到行业应用。但CRM市场却开始进入低潮,联成互动的现金流亦逐步恶化,从而在4年时间内烧完1800万元之后,无奈只能转卖“著作权”。
梳理MyCRM1.0到MyCRM4.0的历程,记者发现当ERP、CRM、BI、HR等概念和产品引入国内,很快会经过市场导入期。但国内企业往往忽略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软件在国外市场的发展过程,同样经历了残酷的淘汰战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和市场。
而用友、金蝶做财务软件的发展史并不能完全借鉴。用友、金蝶发迹于一个封闭的市场,国外软件巨头还未进入时,用友、金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已建立了完善的经销网络和销售体系。
但对联成互动以及国内其他CRM厂商,这些条件都是不具备的。而产品成熟度不够,不能完全复制国外的CRM模型,代理商没有足够能力做售后服务等又是CRM厂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更让冀望CRM的人士担心的是,联成互动之后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