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成于1999年9月 作者不记得是谁了(或许是小菜等?),村长还记得么?
陈村是率先上网的作家之一,在当前网络文学成为热门之际。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这片园地。近日,陈村在榕树下网站开设了一个“看陈村看”的栏目,作为“网眼”来关注当前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为了能更多地认识陈村,我们特地采访了陈村老师。
1。
陈村最初上网是一个巧合。1997的时候某天(8、9月吧),当他走过邮电局,看到那里有摆摊的,正想凑热闹时,有个小伙子认出了他,就介绍他去看看。于是一时心血来潮交了100元,填了表格。由于大家都认识他,当时连身份证复印件都没有交。就这样从此与网结了缘。
刚开始的时候,陈村对网络是什么也不懂,虽然有说明的小册子,但看起来非常复杂,那“天书”看起来简直叫人害怕。电脑总乱叫,可就是上不去,甚至为此还重新装了WINDOWS。弄得他一头雾水。直到请了一个朋友来家中帮忙才解决了问题。原来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忘记选“出现终端窗口”选项了,以至无法输入密码,自然不能上网。陈村为了保险起见,又自己动手重装了一遍,这次倒是完全成功。他非常高兴地立刻上网冲浪。
刚开始浏览时,和许多初上网的人一样,感觉信息量非常大,还看过一些SEX及政治性较强的网站。以后就变得相对固定,去一些PAGE,与朋友们收发信,取得联系。
他觉得目前网络的速度比较慢,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举例来说:如果看张图片,你会先看到头发,或是朝天的两只脚,然后再一点点的下去,让人等到不耐烦。有些网站还要好,根本进不去,想进去还得找代理服务器。
但是网络是丰富的,不甘寂寞的,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好象你打开一本百科全书,原先想找个资料,结果会看到其他更有趣的信息,结果翻来翻去,甚至忘了原先要找的是什么。网络也一样,东点西点不知道就会点到了什么地方。现在的人,环境比较封闭,周围的气氛也随之压抑,于是经常想看看一些其他世界的新奇玩意儿。在网上可以看别人吵架,可以观察人与人到底能走得多近……
网络吸引陈村的还有其工具性,比如;以前写完了小说会有种找人分享愉快心情的举动,但是,别人却要到书出版后才能了解具体内容,那也许已经是几个月或者半年之后了。而现在,写完后就可以直接MAIL给朋友看,相当的快捷与方便。曾有一个在美国的朋友想看他的《鲜花和》。21万字就这样一下子简简单单的发送了过去,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办到也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陈村想与人奇文共欣赏,或是找人都非常容易。网络让人感觉没有距离感(与外国朋友联络要比上海朋友还容易)。但中国网站的内容并不是很好,他曾买过很厚一本网络大全。(有些人做了那么细,真让人感动。)大多数人喜欢以最小的劳动获得最大的报酬。象榕树下这样做原创网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上网以后陈村就宣传过网络,他在不同地方写过文章:《向同行敬言》,希望大家都上网。作家、读者说很多介绍网络的文章看不懂,太专业术语化,可是陈老师用通俗语言让大家可以理解,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陈村笑言他喜欢电脑也许是与心态有关,他从小就喜欢机器,看到齿轮,链条会很开心。(他小时候做过最不好的事情是把娘的闹钟给拆了。)而所有机器里面最好玩的机器就是电脑,他觉得不玩电脑是不对的。因为他喜欢玩电脑。
2。
陈村认为所有生活的障碍都是科学家造成的。他们以前对电脑,网络的定位不是根据普通人的需要而造的。所以现在就有了门外汉同门内汉之分。电视机就没有那种麻烦,没有非法执行什么的让人根本就看不懂。如果一个人家里装电话肯定不会被人津津乐道。可是在100年前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如果让皇帝看到电视还以为是看到了妖魔。现在人喜欢电脑是因为这是件新事物。不过这现象应该很快过去,否则就是网络商的不力。目前所谓的网络写手不准确。什么叫网络写手?他目前还是传统作家,大多数作品都发表在传统刊物上。因为网络无法报酬的原因,所以还是需要在传统刊物上继续协作。
3。
陈村回忆他的第一篇文章是首诗,创作于小学3、4年级时候,讽刺男女之间不说话。当时写完后很高兴,兴冲冲地给同学(大队长)看,没想到大队长觉悟高,报告了老师,老师说是黄色诗,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还要查思想根源。就问他看了些什么书,是如何走向那条思想道路的。他想了半天说是看过一本民间故事,里面自然会有哥哥妹妹之类的故事。老师如获至宝,发现了问题所在,说:“就是它了!!”而他只是觉得很对不起那女同学,因为看到了那女同学趴在桌子上哭。
这是他所记得的最早的创作,却是以被批判而告终。
对诗歌的热情中学毕业开始,插队的时候更喜欢,现在榕树下的诗歌有些从未发表过。70年代初时,非常想当一名当诗人,不过后来因为写不好,只好堕落成为一名小说家。71年开始有意识的写东西:杂文,散文,小说,剧本。79年开始发表作品(上海文学》,算是“处女发”吧。这八年是文学准备时期,没有钱,也没有名。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家,进行写作。
陈村的第一篇小说《两代人》本是为校刊而写。但中文系老师一看就退了,说此人不会写作。被退稿后隔了一段时间又被人拿去,没想到又退。他一光火就不愿意再投去校刊。本来也只是写着玩玩,可如此一来,就在一气之下把文章投去了《上海文学》。换了平常人,稿件被采用了自然会相当高兴,但陈村是个固执于自身写作风格的人,原先本来小说有两条线,在发表时,出版社删除了其中一条线。于是跑去跟他们吵架,出版社人说发出来不错了,还吵什么。但他就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曾经有篇小说的一段文字编辑删除,在他跑去找人理论时,编辑在睡觉,陈村把他吵醒就说:“你给我起来,删除了文章还睡觉?”后来,陈村与编辑吵架也出了名,也就没什么人再敢随意删除文章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提到了这篇《两代人》。他得知后很高兴,因为这是译本权威性的书(陈村文集里面有收录),老师对他“不会写”的评语可见是错误的。
陈村在1972年张铁生教白卷的问题上,自言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在文汇报上发表后,马上被评判。后来单位里面评职称,要调查是什么时候参加的革命(即:从何时开始有作品)有些王八蛋把四人帮时候的文章都说了出来。既然如此,那他说他那篇也算,还早了七年了参加革命呢。如果那时有网的话,他估计自个10岁就能成文豪了。
4。
作为了解,陈村对《第一次亲密接触》什么的网文都看过。他感觉在网上热火朝天的地方就是色情网站的色情小说,那些作者孜孜不倦,也出了不少写手。网络上文章很少有机会变成书,在网上写作要精心一些,因为需要时时要抓住读者注意力。好比在看电影和电视一样。很多人会耐着性子看一场电影,但在看电视时,就会经常转换频道。所以,网络